访客
校友
捐赠
人才招聘
内网
邮箱
中
EN
学院新闻
综合新闻
学术科研
教育教学
交流合作
SIGS人物
媒体聚焦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关于我们
学院简介
学院沿革
2023
2021
2020
2019
2018
2016
2011
2010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现任领导
院长
党委书记
副院长
党委副书记
院长助理
组织机构
职能部门
教学科研机构
信息公开
联系我们
学科建设
教育教学
师资队伍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学术学位教育
专业学位教育
课程与教学
国际化培养
授权学科
奖助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
中心简介
特色项目
品牌活动
实践
服务
i-Space
在线开放教育
在线教育
校园开放课程
校际共享课程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
科研机构
政府批建机构
自主设立机构
联合共建机构
科研成果
技术转移
大型仪器共享
招生就业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国际学生招生
在职研究生
非学位项目
学生职业发展
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
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伙伴
联合培养
科研合作
交流访问
走进SIGS
校园生活
学生活动
教工活动
生活在SIGS
食在SIGS
住在SIGS
图书馆
生活在深圳
实用信息
校园交通
周边交通
校园参观
宣传资源
清华校历
校园风光
校园安全与健康
校园安全求助电话
校园健康服务
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术科研
综合新闻
学术科研
教育教学
交流合作
SIGS人物
媒体聚焦
2025-10-30
学术科研
康飞宇、贺艳兵团队与合作者在固态锂金属电池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自然》文章截图固态锂金属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被誉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在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固态电池的商业化长期受困于固态电解质的低离子电导率和固态电解质/电极差的固-固界面稳定性等难题。虽然大量的研究已将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大幅度提升,但固态电池在大电流密度和低温充放电等严苛工况下,容易发生界面失效等问题。大量研究表明,锂金属负极表面传统富无机组分...
more
2025-09-18
学术科研
郑博课题组合作揭示未来全球野火排放的健康和气候效应
9月18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环境与生态研究院郑博副教授课题组与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张强教授课题组的合作研究成果“全球变暖加剧野火健康负担并重塑不平等格局”(Global warming amplifies wildfire health burden and reshapes inequality),以“加速预览”文章(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的形式在《自然》(Nature)期刊在线发表。该研究是团队继2023年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野火碳排放...
more
2025-05-28
学术科研
郑博团队合作揭示空气污染对全球甲烷源汇收支的调控机制
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其大气浓度变化对气候系统影响显著。近年来全球甲烷浓度快速上升,甲烷源汇变化与调控机制备受关注。全球甲烷源汇收支不仅受到自然排放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还与空气污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环境与生态研究院副教授郑博带领由中国、法国和德国学者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系统揭示了空气污染如何通过调节大气中羟基自由基(OH)...
more
2025-02-26
学术科研
宋清华团队与合作者在拓扑光学领域取得新进展
在光学中,连续域束缚态(BIC)是一种特殊的光学奇点,其能量被局域化,无法向外传播,从而在动量空间中形成一个不辐射、Q值无穷大的偏振奇点,围绕该奇点的偏振分布具有非平庸的拓扑荷。因此,BIC在涡旋光产生、场增强和高Q值等光学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对拓扑光学领域具有深远影响。传统利用超表面和光子晶体实现的BIC通常依赖于严格的周期性结构,结构的无序会破坏周期性,导致BIC退化成准BIC(即QBIC),其拓扑性质也随之消...
more
2025-06-09
学术科研
钱翔课题组合作在触觉交互执行器领域取得新进展
触觉感知和反馈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与数字世界的互动,催生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残疾辅助和通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当前,表面触觉反馈器件主要通过电刺激和机械振动两种机制实现。电刺激利用电流直接刺激神经,将信号传递至大脑,但存在用户体验不一致、皮肤疼痛、肌肉反应及暂时性感觉迟钝等问题。相比之下,柔性机械执行器则通过皮肤变形传递触觉信息,更安全且无需紧密贴合,提升了用户与环境交互的自由度。然而,这类执行器通...
more
2025-05-07
学术科研
倪凯、白本锋课题组在超表面快照光谱成像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倪凯课题组与其合作者在超表面计算快照光谱成像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式深度学习的并行化超表面计算机断层扫描超紧凑策略,可以在保持高分辨率和成像速度的同时,有效将快照光谱成像中的光学元件体积大幅缩小,为光谱成像技术的微型化、智能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快照光谱成像能在单次曝光中获得三维光谱信息,使得视频级实时光谱成像成为可能,但空谱映射性光谱成像往往面...
more
2025-04-15
学术科研
耿子涵团队合作提出AR显示新范式
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助理教授耿子涵团队联合香港城市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单位,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三维可变焦超构元件,可实现增强现实显示中焦点位置的精确动态调控。该成果为解决增强现实显示中的调节辐辏冲突和有限眼动范围等关键技术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图1 三维可变焦超构元件操控焦点位置和显示的示意图增强现实(AR)显示技术因其能够将真实与虚拟世界无缝融合而备受关注。然而,目前AR显示技术仍...
more
2025-10-24
学术科研
我院主办2025第五届先进电池产业集群论坛
10月16-18日,在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指导下,由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主办、深圳市清新电源研究院和深圳市电源技术学会联合承办的“2025第五届先进电池产业集群论坛”举行。本届论坛以“聚能向新 智领未来”为主题,把脉行业趋向,为企业发展和产学研合作提供新思路。行业顶尖专家学者、先进电池材料产业上下游企业代表等1000余人齐聚一堂,聚焦产业前沿动态和技术创新,共同见证...
more
2025-10-21
学术科研
刘碧录团队开发一种无离聚物近零间隙催化剂桥接膜电极制氢器件
阴离子交换膜水电解槽(AEMWE)因其低成本和高纯度制氢而备受关注。然而,纯水供给下的AEMWE性能仍不理想,主要受限于膜电极组件(MEA)中较高的欧姆电阻和缓慢的反应动力学。传统MEA的制备方法,如催化剂涂层基底(CCS)和催化剂涂层膜(CCM)会导致催化剂层与膜或气液扩散层之间接触不良,进一步增大界面电阻和降低传质效率,以上挑战在纯水供给下更为突出。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刘碧录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无离聚物、近...
more
2025-10-14
学术科研
刘碧录、丁文伯团队合作开发出用于建筑安全长期监控的形变感存算一体系统
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物数量急剧增加,如何保障建筑物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其中,建筑物的历史形变信息被视为评估结构安全性的重要指标。然而,现有监测系统难以实现实时、全覆盖的形变监控,大多数中小型建筑仍依赖定时或抽样检测。这种方式存在滞后性和随机性,难以及时预警潜在风险。因此,开发一套能够实现实时、全覆盖的建筑形变监测系统,已成为迫切需求。该系统不仅需要具备...
more
2025-10-09
学术科研
谭春燕团队合作在细胞器与组织双光子成像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光激活荧光探针(Photoactivatable Fluorophores, PAFs)因其在活细胞成像中实现时空精确控制的优势,已成为研究细胞器动态、蛋白质运输及信号转导过程的重要工具。然而,传统PAFs多依赖紫外光激活,存在组织穿透能力弱、光毒性强、自发荧光干扰大等局限,限制了其在活体及深组织成像中的应用。双光子激发技术因其近红外激发、高空间分辨率及低光损伤等特点,为深层组织与活体成像提供了新思路,但开发具有细胞器特异性靶...
more
2025-10-09
学术科研
何宏辉、何永红团队与合作者提出光学斯格明子偏振态探针引领复杂偏振像差校准与偏振测量革新
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研究员何宏辉、研究员何永红课题组与牛津大学合作,在偏振光学领域实现突破。团队创新性地利用光学斯格明子结构光场,开发出一套针对复杂偏振像差的高精度表征与校正方案,为生物医学成像与文物材料分析等应用提供了新途径。既往,传统光学元件和样品本身导致的偏振衰减(diattenuation)与相位延迟(retardance)严重影响了偏振测量的准确性。特别是长期被忽视的偏振衰减像差,即衰减器选择性吸...
more
2025-10-01
学术科研
耿子涵团队合作在高密度低串扰光电计算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耿子涵团队联合鹏城实验室等单位,创新提出一种基于级联微环谐振器的光电神经网络架构,团队通过器件结构创新与系统级的优化设计,实现了高消光比与窄带宽,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光谱密度与计算密度。结合特殊设计的光电信号调制及探测电路,成功攻克因光强非负性而难以实现负权重表达的难题。在手写数字识别与细胞边缘提取、分类等任务中均展现出优异性能,为高密度光电计算芯片的研究与发展奠定...
more
2025-09-25
学术科研
吴乾元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二氧化碳(CO2)的过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和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利用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电催化CO2还原技术,可在温和条件下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是实现碳减排与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甲酸(盐)因其易于运输和储存以及在液态产物中具备较高的技术经济性,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理想还原产物之一,但实现其高效电合成仍面临催化...
more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426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1
/
31
跳转到
常用链接
关注SIGS
联系我们
校区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大学城清华园区
邮编:518055
友情链接
清华首页
研招网
校友总会
清华校历
校园参观
宣传资源
信息公开
预决算公开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